一条蜿蜒的省界线,巧妙地勾勒出了两片珍贵的自然保护区——西侧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东侧的吉林省白城市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两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大地上。
一条洮儿河,悠悠流淌,不仅滋养了两岸的土地,更紧密地连接着吉林与内蒙古两个省份。
仅需两小时车程、不足百里的距离,即可从白城的繁华之地进入兴安盟,开启一场跨越地域的奇妙旅行
。
一身藏蓝警服,见证着科右中旗公安局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和吉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向海森林公安分局勠力同心,共同守护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呈现出绝美风光。
近年来,随着“毗邻党建”新模式的深入实践,科尔沁与向海两大保护区的森林公安分局,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并肩作战”的华丽转身。昔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各展所长,为保护生态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力量;今朝,他们携手并肩,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共同奋力谱写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壮丽新篇章。
9月29日,来到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玩的白先生,从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驾来此,感受到近些年生态环境的变化,他说,“保护区里的动植物真好,感谢咱们公安机关的努力,让我们能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来这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来来往往着不少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扛着‘长枪短炮’,专注地捕捉着保护区内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不少人‘乐在科尔沁,享受科尔沁’,而让保护区不断变好的原因,源自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的主动作为。
2023年,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携手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以党建引领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公安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探索具有一体化特征的“毗邻党建”新模式,深化互动交流、开展执法联动、构筑长效机制,推动两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党建融合、感情融合、发展融合。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局长吴永春说,起初,由于地处两省份边缘位置,又是管理“盲区”,易滋生违法犯罪情况,两地保护区不断沟通相关信息,推动案件办理;后来,双方不断丰富联动内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毗邻单位协作机制、加强警务区域协作配合、积极探索毗邻党建,犹如引发一场聚变反应,形成‘1+1>2’的强大效应,进一步推动实现发展双赢、保护区生态共享平安。
依托“毗邻党建”,两地保护区公安机关以服务群众特别是服务好毗邻边界治安为宗旨,针对监管主体责任、适用法律法规、执法难题等展开深入讨论,并从联动防控、信息共享、案件协查、矛盾纠纷调处、便民利民服务、应急处突、定期警务会商等几个方面签订《生态警务联勤联动制度》《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议》,为保护区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两年来,两地保护区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就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禽类开展预防性行动,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定期进行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深度融合,共同为保护区野生动物撑起‘平安伞’。”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局民警刘福龙说。
处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在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为两地保护区公安机关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同质性难题解决办法。
“为候鸟带上专属‘环志’,观察鸟类有无经过病区、疫区”“落地进行鸟类安全、疾病检查,保证鸟群整体安全性”“投放草料、鱼虾,为鸟类提供食物保障”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鸟类“量身定制”安全指南,保护区内的野生物种更加丰富。
在一系列的强有力举措下,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美、更热闹了。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国家级一类保护动物频频亮相,一跃亮相cctv1频道,成为一时报道的宠儿,以前三三两两的观光车,现如今成为真正的“车水马龙”。
良好的生态,吸引了来自国内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带动了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餐饮、住宿带来了新的动能。
“客人有时仍然多得坐不下,现在住宿的话还有位置,我们已经在进行扩建了”。经营具有蒙古族特色民宿的包先生说,近两年民宿已经从两三家发展到十几家,“特别是蒙古包,周末、节假日几乎都满房”。提起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包先生笑得合不拢嘴。
“毗邻党建”的深植,如同春风细雨,滋养着这片孕育无限生机的热土,不仅深度驱动了生态治理的蓬勃前行,更让两地民众携手共享生态优化带来的累累硕果,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